浪子回頭/浪子的歸來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_倫勃朗·哈爾曼松·凡·萊因油畫作品欣賞.
倫勃朗完成此畫是在1668年,也就是他辭世的前一年。這是他晚年的最重要的作品,也是他繪畫中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。
拱型門柱托起沉重窒息的后壁讓出金色襯紅的亮麗前景,表現(xiàn)的是老人的兒子,索求家產(chǎn),遠走他鄉(xiāng),放浪形骸,迷途知返,最終回到家中,父子相遇的一刻。倫勃朗以世俗的場景演繹了神述的比喻。以一個大家門戶的前廳為背景,畫中的四個人物,倫勃朗畫得最用心的是那個跪倒在神父腳下的浪子,該浪子應(yīng)是一個叛逆者,他最初的出走,大概屬于冒天下之大不韙。他為叛逆付出的代價是顛沛流離,飽嘗人世的各種苦痛。一個沒有信仰的人,遭到社會的排斥和唾棄。所以他回頭了,重新跪倒在父親的腳下。
畫中的老人已是風燭殘年,疲弱的視力已不能幫助他更好地辨認面前的情景。冷漠地站立在一旁的是神父的大兒子,從其淡漠表情看,他仍然沒有原諒他的弟弟。畫面中依然是點燃激情的劇場式高光,老邁的慈父憐愛地將孩子摟入懷中,顯示出博大胸。
跪倒在神父腳下的浪子,我們看不見他的臉,看不到他臉上的表情,浪子拘僂的背影,衣衫襤褸的身上留下了流浪的印記,從他衣冠不整的裝束,可以想見他經(jīng)歷過的磨難。神父伸出雙手接受失而復(fù)得的浪子,那雙顫動的手在兒子的背上撫摸著,生命的源流在那兒奔涌著。
浪子的腳上,只剩下一只鞋子,他光著一只腳瘸瘸拐拐地走進教堂時,樣子一定狠狼狽。
有一個隱匿在陰影中的老婦,雖然在幽暗中,但可以看到她臉上由衷的笑容,這笑容表達的并不是居高臨下的寬恕,而是一種發(fā)自內(nèi)心的喜悅。在這幅畫中,這個從幽暗中發(fā)出的微笑是最明亮的一筆。這真誠的一笑,化解了畫面中原本沉重沉郁的宗教氣息。
領(lǐng)悟懺悔的根本的含意,領(lǐng)悟人在中途的生命歷程,浪子回頭,是一種精神的回歸,還是一種探求的失?這樣的題材,有明顯的勸教成分,但不同的觀者自會引起不同的聯(lián)想。
倫勃朗晚年,當他不再是風行一時的成功者(如他在阿姆斯特丹那樣時),他越來越多地選用有深刻人情味的主題,而不是表現(xiàn)令人眼花繚亂的神啟或奇跡時刻。慈父的愛、憐憫和寬恕,是倫勃朗最后一幅,也許是最偉大的一幅宗教作品主題。倫勃朗很久以來就對浪子的寓言感到興趣——浪子帶著他繼承的遺產(chǎn)離家出走,花得精光,又一貧如洗得回到家中,然而只是到他生命的最后時刻,他才能畫出其中的真諦,充滿了大徹大悟和不朽的率真精神。兒子赤著腳,裹著襤褸的衣衫,跪在他父親面前,頭埋在父親懷中。父親彎下身子,把手放在兒子的肩上,手臂繞著兒子的頭,做出一個令人難忘的寬恕和歡迎的手勢。鮮艷和諧的大紅淡黃——幾乎是金黃的色彩,把兩個人表現(xiàn)在深色的背景上,背景上剛好能分辨出一個高高的門洞。站在右邊的旁觀者好像是一尊雕像,這更增加了場面的嚴肅性,其他人則浮現(xiàn)在更后一點的陰暗中,這幅畫在手法上極其自由,造型常常由厚厚的大塊色斑表現(xiàn)得很顯著,而這種色斑很可能是用手指抹出來的。這是副巨型畫。當我們往后站時,我們會被整個作品的威嚴氣勢所懾服。